物聯(lián)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全國公交改革如火如荼:別把成本都讓百姓扛

作者:中國經濟時報
來源:來源網絡(侵權刪)
日期:2007-03-04 11:45:56
摘要:一張成本為10元左右的公交IC卡,在各地的發(fā)行銷售中,紛紛漲了身價。北京、成都、武漢等收押金20元,上海、鄭州等收押金30元。一時之間,眾議紛紛,中國政法大學的一名大學生,更是一紙訴狀,把官司打到了法院。
一張成本為10元左右的公交IC卡,在各地的發(fā)行銷售中,紛紛漲了身價。北京、成都、武漢等收押金20元,上海、鄭州等收押金30元。一時之間,眾議紛紛,中國政法大學的一名大學生,更是一紙訴狀,把官司打到了法院。    

    將原先的紙質月票、車票,換為有科技含量使用方便的IC卡,應該算是各地公交系統(tǒng)的一項改革,其目的當然是方便百姓乘車。不過,我們看到,和許多打著“公眾受益”旗號進行的改革一樣,公交“一卡通”的推廣使用,不僅讓消費者承擔了所有成本,還以高收費的方式剝奪公眾,更有巨額押金、利息去向不明之下的“無本萬利”。    

    比如,目前上海市場上流通的公交“一卡通”約1500萬張,押金總額高達4.5億,年利息額高達1130萬元;成都80萬張卡押金1600萬元,年利息40萬。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霸王條約”:上海公交卡公司規(guī)定,卡片彎折或嚴重污損,不退押金;卡內余額高于10元(含10元),退卡時要收10%退卡費。成都規(guī)定,IC卡丟失不能掛失,辦新卡重新交押金。    

    毫無疑問,所有改革,哪怕只是一些小小的變革,都需要付出代價和成本。把紙質車票換成IC卡,要加裝刷卡設備,支付卡片費用等。其最終受益者,是乘車人,同時也是公交公司——至少,它降低了人工售票的成本,消除了紙質車票的印刷費用??墒?,公交公司并沒有承擔相應成本,費用全部轉嫁到了消費者身上。不僅如此,一些部門還從中獲取了利益,比如去向不明的押金、利息。    

    這一筆巨大的資金沉淀去了哪兒?成都市公交集團營運部的負責解釋說,城區(qū)設置了30多個網點,每年在發(fā)行上的投入將近500萬元,這也是一筆成本費用。以前每年虧損1.3億元到1.5億元,使用IC卡后,每年的虧損降到了9000萬到1億元。    

    聽這話,是指望IC卡來補償發(fā)行成本、降低虧損的。僅憑一張小小的IC卡,發(fā)卡公司就可以“空手套白狼”,毫無風險地取得可以隨意使用的巨額資金,如此天上掉金子,不揀是傻瓜。并且,我發(fā)現,從小小的改變或曰改革中獲益甚至套得真金白銀的,絕不止公交系統(tǒng)一家。    

    大家可能還記得當年的火車票,小方塊的硬紙票,后來改“軟票”了,每張收費2元,說是為了推廣新系統(tǒng)的臨時性收費,可竟然就“臨時”到了現在。    

    再有今年10月,民航系統(tǒng)全面推行電子客票。原先綜合價值20元的紙質機票,改為成本不足1毛錢的“行程單”之后,航空公司一年就節(jié)省了16億。民航受益了,可由于整個運營管理系統(tǒng)的不完善,乘客的麻煩隨之而來:網上支付不方便、簽轉出現問題,被假票欺騙。專業(yè)人士說,原先的機票采取了特質紙張,要復印好幾聯(lián),很難作假;電子客票用普通紙打印,容易假冒,乘客購票要小心,要認真核對??纯窗桑娮涌推弊尯娇展臼∈铝?,節(jié)約了成本,負擔麻煩呢,全由消費者扛。    

    當然,電子客票是國際慣例。我們的許多改革,都有國際慣例做支撐??蓜e人的國際的慣例,是建立于信用完善,支付方便,管理嚴格、競爭充分的基礎之上,我們呢?上海公交卡公司就說:“一卡通”收取押金完全符合國際慣例;而紐約、巴黎、倫敦等國外大城市的慣例是:根據卡內存入金額的高低,給予消費者優(yōu)惠折扣,或者免卡費。    

    社會改革時期,公眾要經歷許多“以舊換新”的轉變。小到公交IC卡,電子客票,大到教育、醫(yī)療、就業(yè)、社會保障等等方面。這些年,我們也確實經歷了種種改革——國企改制中,大批工人下崗了;機構精簡中,不少人被分流了;教育改革中,家長承擔越來越重的費用;醫(yī)療改革中,越來越多的人看不起病。    

    我承認,這些都是改革必然經歷的階段,必須付出的成本。但是所有這些成本,如果都是讓老百姓來扛的話,愿意改革支持改革的人就會越來越少。更有甚者,一些改革,實際上是某些部門、少數人受益,大多數人吃虧。一些由既得利益集團、由壟斷行業(yè)、由權力部門主導的改革,往往如此。它們關注的不是公眾福利的提升,而是自己能否受益。如此,所謂的改革,也就變成了一場利益再瓜分的游戲。    

    成功的改革,最終是為了提升全社會的福祉。改革過程中這樣那樣的付出,必然要有人承擔。合理的成本分擔,才能保證多數人對改革預期持以樂觀態(tài)度,而不是遭受“盤剝”的被動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