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lián)傳媒 旗下網(wǎng)站
登錄 注冊

盤點讓你大開眼界的奇葩生物識別技術

作者:本站采編
來源:中國安防展覽網(wǎng)
日期:2016-02-19 09:04:25
摘要:對于那些目前正在研發(fā)旨在日后廣泛應用的“各色”識別技術,你又知道幾個呢?

  如今,以數(shù)字加字母形式的組合密碼,變得越來越不安全,因此更多的生物識別技術成為了智能設備的安全驗證方式,例如我們最熟悉的街機iPhone,聯(lián)想筆記本的指紋識別登陸,又或是微軟正在推廣的虹膜掃描技術等等。當然,這些都是較為常見的生物識別技術,對于那些目前正在研發(fā)旨在日后廣泛應用的“各色”識別技術,你又知道幾個呢?

  1、腦部掃描

  近日,來自Binghamton大學的科研人員研發(fā)出了一種全新的身份驗證登錄方式--腦部掃描。正如字面意思,該種認證方式是通過掃描被認證者的大腦,以確保其身份的準確性。當然,腦部掃描需要被掃描者頭戴著腦電波帽才能進行。

  據(jù)了解,這種帽子將通過每2秒顯示500種不同圖像的方式以確認對應用戶的身份。目前,科研人員已通過該系統(tǒng),對30個人進行了測試,結果的準確率達到了100%。試想,未來如果這項腦補掃描識別技術能夠得到普及,將會有更多的設備用使用者參與進來。

  對此,科研人員表示,到目前為止該種識別方式的安全性極高,重點是暫時沒有發(fā)現(xiàn)破解方法。雖然現(xiàn)階段腦部掃描的方式,在短期還無法成為主流技術,畢竟每次都要頭戴帽子,的確不太方便。

  2、心電圖識別

  盡管做心電圖時,我們貌似是只能看出心臟是否正常,但是也能用來進行身份識別你信么?原來每個人的心電圖曲線也是唯一的,國外有人發(fā)明了一種根據(jù)心電圖識別身份的技術,其中“Nymi”是一款的正在開發(fā)中的腕帶,它會記錄用戶的心電圖,以此識別用戶的身份。用戶可以把Nymi當做為智能手機、電腦等設備解鎖的密令,當然用來當做網(wǎng)銀的密保也是極好的。

  3、靜脈匹配


  在美劇《尼基塔》中我們知道,雖然指紋是當前最流行的生物計量學身份識別方式,但是過于依靠指紋也會有問題,比如復制指紋并不是什么難事,或者像電影《007》中把手掌剁下來拿到機器去識別。而使用靜脈匹配的方式識別身份的好處是,必須識別活體的靜脈才能夠有效,因此,就不存在“偽造”、“復制”以及斷肢的問題,而且現(xiàn)在檢測裝置甚至可以不用與身體接觸就能實現(xiàn),夠高大上吧?

  4、聲紋識別

  人類語言的產生是人體語言中樞與發(fā)音器官之間一個復雜的生理物理過程,在講話時使用的發(fā)聲器官--舌、牙齒、喉頭、肺、鼻腔在尺寸和形態(tài)方面每個人的差異很大,所以任何兩個人的聲紋圖譜都有差異。每個人的語音聲學特征既有相對穩(wěn)定性,又有變異性,不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由于每個人的發(fā)音器官都不盡相同,因此在一般情況下,人們仍能區(qū)別不同的人的聲音或判斷是否是同一人的聲音。因此一些保密領域已經(jīng)開始使用聲紋識別了。

  5、筆跡識別

  相信大家都有以下經(jīng)歷,就是每當刷卡支付時都要在單子上簽上自己的夢名字,并且要與銀行卡背面的簽字字跡一致。沒錯,我們接下來要說的就是筆跡識別。作為生物識別的一個重要分支,每個人的字跡都有著獨一無二的特質且相對穩(wěn)定,所以不同書寫者之間字跡有著較大差別。如今,已被廣泛的應用于重要合同/協(xié)議的簽署,銀行及金融機構等。

  如今人們已經(jīng)很少手寫,取而代之的是電腦與鍵盤,大幅提高了辦公效率的同時,也將科研人員的視線轉移到了鍵盤上。來自佐治亞理工大學的研究者們正在打造一款能夠根據(jù)使用者打字習慣,準確識別使用者身份的新式鍵盤。

  6、打字習慣識別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為保護自己的敏感數(shù)據(jù)而使用密碼,為了提供密碼以外的安全保障,手機與平板電腦等都開始利用生物密碼。佐治亞理工學院的ZhongLinWang團隊所研發(fā)的鍵盤,采取了不同的識別方法,即打字模式。每個用戶都有自己獨特的打字模式,例如敲擊每個鍵的壓力及兩次按鍵的時間間隔等。

  若鍵盤檢測到使用者非授權用戶,會自動鎖定同時記錄非授權用戶已經(jīng)輸入的文字。盡管目前已經(jīng)有軟件可以通過打字速度來識別用戶身份,但是這種智能鍵盤的開發(fā)者表示,軟件的做法比較有局限性,他們的智能鍵盤可以分析更多的指標,如用戶敲擊每個鍵的壓力、不同鍵之間的時間差等。

  7、體味識別

  除了指紋、面部、虹膜等生物特征外,每個人的體味也是不一樣,理論上講同樣可用來身份識別。來自馬德里工業(yè)學院的研究人員,根據(jù)此原理在研究了人體體味的區(qū)別后,制造了一個據(jù)稱能夠像獵犬一樣區(qū)別不同人的體味的“人造鼻子”。只需“嗅”一下就能知道測試者的身份。不過,這項技術仍處初期階段,人造鼻子仍有10%左右的概率無法分辨出不同的氣味,而且如果噴了香水會不會造成干擾也不得而知。不過,靠嗅體味識別身份的法子的確夠奇葩了。

  8、臀部壓力識別

  沒有最奇葩只有更奇葩,一坐便知的臀部壓力識別法。確切地講,就是利用人的坐姿和壓力進行身份識別。目前,國外的一個研究團隊已經(jīng)研發(fā)出了一款汽車座椅的原型機,該座椅可以識別坐在駕駛位上的人的身份。這種發(fā)明的意義不僅在于確保只有特定的人可以發(fā)動汽車,而且還可以讓汽車的座椅、反光鏡等設備自動調整到最合適的位置,同時你也不用擔心朋友跟你借車了。

  9、血管識別

  雖然指紋識別已經(jīng)成熟,但是其制約因素太多。比如,指紋很容易被復制。其次,別人完全可以先把手指從你身上取下來。而血管識別和指紋識別一樣需要手部掃描,但是卻有更多優(yōu)點——必須要進行活體掃描。

  10、眼部識別

  視網(wǎng)膜/虹膜識別都已經(jīng)出現(xiàn)一段時間了,不過一家以色列公司想要利用每個人獨特的眼球運動來進行身份識別。據(jù)說在進行各種活動時,每個人的眼部運動都有固定的模式,比如會追隨屏幕上的某個圖標。這種系統(tǒng)的優(yōu)勢就是很難作假,因為這是眼部對刺激作出的實時反應,而不是像指紋那樣的靜態(tài)因素。而它的缺點,我猜想應該是需要進行接觸式眼部運動采集,而且這種驗證方式比指紋要來得慢(需要采集多個運動模式)。

  11、耳廓識別軟件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的器官都是獨特的,雖然我們每個人長著兩只耳朵,但兩者的形狀都是不一樣的。初創(chuàng)公司Descartes Biometrics(笛卡爾生物計量)便開發(fā)了一種可以識別用戶耳朵形狀的應用。據(jù)了解,該應用是通過識別用戶耳朵與面部貼合屏幕的情況,從而確認出用戶身份,也就是刷耳朵。Descartes Biometrics表示,該應用的識別率目前仍然不高,離實際應用還要有些時日。

  12、鼻型識別

  與耳廓識別相近的是,我們的鼻子也可以用做生物識別技術,不同的鼻型都是我們獨一無二的生物特征。為此,英國的研究者們發(fā)現(xiàn),人類的鼻子也能夠作為一種身份識別器官發(fā)揮作用。不過應用起來應該和刷耳朵大同小異,但是需要做一個專門掃描鼻子形狀的裝置了,不過論其準確性目前還不得而知,希望不久的將來可以等到進一步的論證與實踐。

  結語:無論是我們熟知的生物識別方式還是這起奇葩的識別方式,都證明了一點,生物識別確實是非常神奇,而我們的對生物識別技術的掌握也越來越成熟。

人物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