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lián)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歐洲“智慧城市”建設及其啟示 要以人為本

作者:RFID世界網收錄
來源:中國發(fā)展門戶網
日期:2014-03-27 14:13:50
摘要:早在21世紀初,歐洲就開始了智慧城市的實踐。2000 年英國南安普頓市啟動了智能卡項目,自此歐洲智慧城市建設的序幕正式拉開。此后,歐洲各國相繼開始建設智慧城市,并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績。其中,英國、瑞典、荷蘭和丹麥等國的實踐更具特點。

  早在21世紀初,歐洲就開始了智慧城市的實踐。2000 年英國南安普頓市啟動了智能卡項目,自此歐洲智慧城市建設的序幕正式拉開。此后,歐洲各國相繼開始建設智慧城市,并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績。其中,英國、瑞典、荷蘭和丹麥等國的實踐更具特點。

  一、英國

  (一)格洛斯特開展智能屋試點

  2007年英國在格洛斯特建立了“智能屋”試點,將傳感器安裝在房子周圍,傳感器傳回的信息使中央電腦能夠控制各種家庭設備。智能屋裝有以電腦終端為核心的監(jiān)測、通訊網絡,使用紅外線和感應式坐墊可以自動監(jiān)測老年人在屋內的走動。屋中配有醫(yī)療設備,可以為老年人測心率和血壓等,并將測量結果自動傳輸給相關醫(yī)生。

  (二)倫敦“貝丁頓零化石能源發(fā)展”生態(tài)社區(qū)

  貝丁頓社區(qū)是英國最大的低碳可持續(xù)發(fā)展社區(qū),其建筑構造是從提高能源利用角度考慮,是表里如一的“綠色” 建筑。該社區(qū)的樓頂風帽是一種自然通風裝置,設有進氣和出氣兩套管道,室外冷空氣進入和室內熱空氣排出時會在其中發(fā)生熱交換,這樣可以節(jié)約供暖所需的能源。由于采取了建筑隔熱、智能供熱、天然采光等設計,綜合使用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該小區(qū)與周圍普通住宅區(qū)相比可節(jié)約81%的供熱能耗以及45%的電力消耗。

  二、瑞典

  瑞典的智慧城市建設主要體現(xiàn)在交通系統(tǒng)上,而首都斯德哥爾摩則是智慧交通的標桿城市。斯德哥爾摩平均每天有45萬輛汽車駛過城市中央商務區(qū),嚴重交通擁堵時有發(fā)生。為此,瑞典公路管理局請IBM為其設計、構建并且運行了一套先進的智能收費系統(tǒng),包含攝像頭、傳感器和中央服務器,確定交通工具并根據(jù)車輛出行的時間和地點收費,這一舉措將交通量降低20%,排放量減少12%。在IBM公司的助力下,斯德哥爾摩在通往市中心的道路上設置了18個路邊控制站,通過使用RFID技術以及利用激光、照相機和先進的自由車流路邊系統(tǒng),自動識別進入市中心的車輛,自動向在周一至周五(節(jié)假日除外)6:30到18:30之間進出市中心的注冊車輛收稅。通過收取“道路堵塞稅”減少了車流,交通擁堵降低了25%,交通排隊所需的時間下降50%,道路交通廢氣排放量減少了8%至14%,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了40%。由于在環(huán)保方面做得出色,2010年2月,斯德哥爾摩被歐盟委員會評為首個“歐洲綠色首都”。

  三、荷蘭

  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可謂是歐洲智慧城市建設的典范,也是世界上最早開始智能城市建設的城市之一,其智能城市建設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可持續(xù)性生活

  阿姆斯特丹是荷蘭最大的城市,共有40多萬戶家庭,占據(jù)了全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一。為了改善環(huán)境問題,該市啟動了兩個項目(WestOrange項目和Geuzenveld項目),通過節(jié)能智慧化技術,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能量消耗。Geuzenveld項目的主要內容是為超過700多戶家庭安裝智慧電表和能源反饋顯示設備,促進居民更關心自家的能源使用情況,學會確立家庭節(jié)能方案。而在WestOrange項目中,500戶家庭將試驗性地安裝使用一種新型能源管理系統(tǒng),目的是節(jié)省14%的能源,同時減少等量的二氧化碳排放。

  (二)可持續(xù)性工作

  為了讓眾多的大廈資源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阿姆斯特丹啟動了智能大廈項目。智能大廈是在未給大廈的辦公和住宿功能帶來負面影響的前提下,將能源消耗減小到最低程度,同時在大樓能源使用的具體數(shù)據(jù)分析的基礎上,電力系統(tǒng)更有效地運行。其中,ITO Tower是智能大廈項目的試驗性、示范性工程,總面積達38000平方米。

  (三)可持續(xù)性交通

  阿姆斯特丹的移動交通工具包括轎車、公共汽車、卡車、游船等,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對該市的環(huán)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為了有效解決這個問題,該市實施了Energy Dock項目,該項目通過在阿姆斯特丹港口的73個靠岸電站中配備了154個電源接入口,便于游船與貨船充電,利用清潔能源發(fā)電取代原先污染較大的產油發(fā)動機。

  (四)可持續(xù)性公共空間

  烏特勒支大街(Utrechtsestraat)是位于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一條具有代表性的街道,狹窄、擁擠的街道兩邊滿是咖啡館和旅店,平時小型公共汽車和卡車來回穿梭運送貨物或者搬運垃圾時,經常造成交通擁堵。2009年6月,該市啟動了氣候街道(The Climate Street)項目,用于改善之前的狀況。

  四、丹麥

  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市素有“自行車之城”的稱號。近年來,為了實現(xiàn)零排放的目標,哥本哈根設法鼓勵市民騎車出行。2010年,哥本哈根開始推廣一種智慧型自行車,讓騎車變得更輕松。這種自行車的車輪裝有可以存儲能量的電池,并在車把手上安裝射頻識別技術(RFID)或是全球定位系統(tǒng)(GPS),匯聚成“自行車流”。通過信號系統(tǒng)保障出行暢通。與此同時,政府大力完善沿途配套設施建設,如建立服務站點、提供簡便修理工具等,這為自行車出行提供便利。數(shù)據(jù)顯示,這種新型自行車與配套設施確實有效果,越來越多的市民拉長騎自行車的距離,以減少使用會產生溫室氣體的運輸工具。預計到2015年,哥本哈根市民往返城郊選擇自行車出行的人數(shù)比例將達到50%。

  五、簡單啟示

  通過對歐洲“智慧城市”建設實踐進行分析,我們不難得出如下幾點可供我國各地借鑒的寶貴經驗。

  (一)有的放矢

  各國城市不是為了盲目跟風,而是為了解決某些實際問題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智慧城市”建設。比如,迪比克是為了節(jié)約能耗,斯德哥爾摩是為了緩解交通,而哥本哈根則是為了降低排放。

  (二)經濟實惠

  在國外,每項財政支出都需要經過市民的同意、嚴格的論證和復雜的程序,因此這些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設不可能全面鋪開,而是為了解決問題以某個工程或者項目的形式實施的。比如,圣何塞的智能道路照明工程、阿姆斯特丹的智能大廈項目以及格洛斯特的“智能屋”等等。

  (三)以人為本

  智慧城市離不開公眾的參與,因此“智慧城市”建設必須首先要考慮到公眾的感受。以哥本哈根為例,為了鼓勵市民騎車出行,哥本哈根開始推廣一種智慧型自行車,讓騎車變得更輕松。與此同時,政府大力完善沿途配套設施建設,為自行車出行提供便利。

人物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