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林捷:無人便利店只是個盒子 我要做中國AmazonGo

作者:管藝雯
來源:網易科技報道
日期:2017-09-21 15:07:11
摘要:生鮮電商多點2年的創(chuàng)業(yè)經歷,帶給林捷最大的啟示是,如果真的想做零售,還是要保持對零售的敬畏和尊重,“別天天沒事兒就想著要顛覆,說實話,一沒有意義,二不可能?!?/div>

  生鮮電商多點2年的創(chuàng)業(yè)經歷,帶給林捷最大的啟示是,如果真的想做零售,還是要保持對零售的敬畏和尊重,“別天天沒事兒就想著要顛覆,說實話,一沒有意義,二不可能。”

  今年6月,原多點CEO林捷離職,7月他帶著便利店項目“簡24”來到上海,項目的研發(fā)大概花了兩個多月,不同于目前大多數無人便利店采用的RFID技術,簡24通過計算機視覺和貨架上的復合傳感器,能夠實現用戶“Take Go(拿完即走)”的極致購物體驗。

  整個流程基本是——用戶打開簡24的APP掃碼打開閘機門,進店選購商品,然后直接拿貨走人,APP里可以通過開通免密支付實現自動結算——和Amazon Go宣傳片中的購物體驗如出一轍,林捷頗為自豪得說,“目前項目正在內測,我們希望做出第一家中國版Amazon Go。”

  林捷堅持便利店里應該有人,不過這些人不是去收銀,而是服務用戶,“每家店都會有休閑區(qū),總有人要去擦擦桌子,倒倒水,收拾垃圾”,人力成本方面,至少省掉一半店員,大概能減少四五個人,一個月就是兩三萬,林捷算下來,“那基本就是十個點的毛利。”

  談到最近火熱的無人便利店,林捷脫口而出,“那個是盒子,不能叫店。”不過林捷認為,這個形態(tài)同樣擁有一些便利店沒打開的場景,比如商場、居民小區(qū)里。

  以下為對話實錄,略經編輯。

  問:您醞釀做簡24多久了?為什么看中便利店這條賽道?

  林捷:我6月底從多點離職,差不多就是離開之后開始做的。我們想做一個中國版AmazonGo,整個傳統(tǒng)的線下零售總要革新的,這個趨勢已經到了?,F在中國人的時間很值錢,人會為了便利買單。

  到店的體驗是消費者本身能感受到的,而“冰箱底下的東西”,比如后端的供應鏈、門店管理、信息化這些東西是做便利店的精髓,這些已經十幾、二十年沒改變了,現在移動互聯網這么發(fā)達,我們就想總要做點事情改變。

  1、AmazonGo的視覺技術,讓用戶購物的體驗更直接,符合我們所說的沉浸式購物,就是用戶不被打擾,這種氛圍很自在。

  2、信息化之后,比如可以實現自動鋪貨;數據積累到后期,對消費者越了解,做營銷的效果就會越好,整體門店的運營效率會提升。

  3、因為店內員工數量至少減半,錢通過APP直接支付給我們,商品通過攝像頭識別,錢和貨都在我的掌控里。對便利店的復制(加盟管理)會有幫助。

  問:您能介紹一下簡24的技術嗎?

  林捷:簡單來說,一個是識別人,一個是識別商品,最后就是把人和商品匹配起來。攝像頭用來記錄用戶的購買行為和瀏覽行為,每當用戶取走商品,貨架上的感應裝置都會觸發(fā)系統(tǒng)去匹配,該商品同時會進入到APP內該用戶的購物車里。

  技術的識別率做到90%可能就夠了,接下來我就要把精力放在怎么用技術把效率提升,包括三方面,一個是門店的效率以及成本的優(yōu)化,一個是立體營銷的優(yōu)化,一個是復制的優(yōu)化。

  數據積累到一定程度,用戶的流量數據加上最后的購買數據,就基本上可以比較精準地去描述你這個人的行為和興趣,然后通過我們的app去主動推送。

  問:第一家店什么時候開業(yè)?融資情況如何?

  林捷:現在裝修基本結束,各種各樣的攝像頭、感應器基本也裝好了,然后就是一個模塊一個模塊在測,9月份我們先內測,把所有模塊全部拉起來聯調,對公眾開放的日子還沒定。目前第一輪融資A輪已經融完了,量級在幾千萬元人民幣。

  明年一整年計劃在上海開100家自營的店,等到模式走通了,到時候我們會考慮加盟。每家店會有3、4千個SKU,包括四個水柜,兩個冰柜,里面都是日配、鮮食、冰凍的東西,個別還會有一些新奇特的網紅商品。

  問:目前每家店是無人的嗎?還是也會有人?

  林捷:我們沒有人去收銀,但是有人去服務用戶,差不多一家店配備一兩個人。每家店都會有休閑區(qū),總有人要去擦擦桌子,倒倒水,收拾垃圾。

  目前一家店在100平方米左右,休閑區(qū)占地大概30%,會配備沙發(fā)、桌子、茶水、微波爐、WIFI、充電插頭等等,就像一個簡版客廳,你在里面呆5分鐘、50分鐘都行,你在這個地方呆著,不買東西也行、自習也行、通宵打王者榮耀也行。

  我覺得便利店可能在現代人的生活當中越來越需要承擔這樣一個角色,也許不是家里的,但又不能是辦公室的,離開家和辦公室的這么一個小小的可以放松的地方,就挺好的。

  問:正式運營之后,提高多少效率、降低多少成本是符合預期的?

  林捷:人力成本方面,至少省掉一半的店員,一般一百多平米的便利店正常需要十個人,因為24小時營業(yè),8小時一班,每班三四個員工,現在大概能減少四五個人,一個月就是兩三萬,那基本就是十個點的毛利。

  庫存周轉天數上,我的目標是至少要提高20%到30%,還有我盡量做到不退貨;識別準確性上,我希望半年后能提高到90%以上。

  問:上海的便利店文化很成熟,您選擇在上海做,會不會覺得空間比較小?

  林捷:首先這個市場本身就沒有飽和。上?,F在不到一萬家便利店,人口三千多萬,每家店服務3000多人,按照日本的標準,一家便利店覆蓋2200人,算下來還有幾千家店的市場空間,加上原來老的一些店,或者租金到期,或者店型太老要升級,還是有機會的;第二,上海便利店的文化設備比較成熟,大家習慣去便利店買東西。

  問:我們是不是把自己定位成中國版的AmazonGo?

  林捷:可以這么說,我們是這么想的。但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做一個炫酷的門店,還是真的想把我們過去那么多年的電商積累,把它鋪開,能不能在業(yè)務上去做一點變革的東西。

  如果光是一個無人收銀,花拳繡腿地做了一大堆,最后還不如傳統(tǒng)便利店的效率,那做什么啊?我們是互聯網人,有互聯網的基因,但是一定要用零售的態(tài)度去做這件事情。

  問:最近無人貨架很火,您有沒有考慮做這個項目?

  林捷:貨架有它的競爭力,一開始場地可以壟斷,但沒有特別的一些技術,到了后期還是要拼運營,就是你的選品能力、運營能力,效率高不高。貨架更多的還是一個野蠻生長的互聯網模式,短期內未必能看到對行業(yè)的變革,做的是增量。

  我們更關注創(chuàng)新的事情,開便利店不是一個短期的事情,不是三個月、五個月、十個月就能怎么樣,沒有五年或者數年時間的準備,你就不可能在這個行業(yè)里面有什么變革。

  問:那現在的無人便利店呢?

  林捷:那個是盒子,不能叫店,這是兩個不同的業(yè)態(tài)。我一直覺得盒子和智能售貨機好像沒啥區(qū)別,而且盒子不能像無人貨架一樣這么容易投出去,此外一個盒子的造價好歹也要幾萬塊錢。

  但是它一定沒有場景嗎?那也倒未必。它可能有些便利店沒打開的場景,比如商場里面,居民小區(qū)里。

  我覺得越多同行越好,大家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這件事情,不一定是什么壞事。大家都在服務五百米范圍內的即時性需求,只不過便利店覆蓋五百米,盒子覆蓋一百米,貨架覆蓋十米,我覺得這是不同層次的需求。

  問:現在說了這么多的新零售,它最本質的新在哪里?

  林捷:通過信息的打通,讓更好的貨物能夠更方便得被賣掉;消費者能夠更好、更方便得買到他想要的東西。新零售具有一種分布式的特性,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屬性更強。

人物訪談